(轉載自內政部宗教司)

財神爺即財神,是指職掌每個人所享有的財富、利益等的神祇,按照這個職務分類,財神其實應該是個集合而非特定神祇。財神的分類又有多種分法,可分為正財神、偏財神等,這是一般人較熟悉的分類。另外可從財神本身的屬性,例如人格神、星神等來區分,此種分類則為少數人採用。正財神下又分有武財神、文財神等。至於其它各式各樣的財神,例如五路財神,甚至是土地公等等,大致上都能歸入偏財神。正財神多為歷史與傳說結合的人物,分佈在較廣的地區。例如武財神包括趙公明、關聖帝君、還有佛教裡的北方多聞天王等等。文財神則是比干、范蠡。偏財神多半介乎鬼神之間,隨各地區的流行不同,則有不同的財神。
趙公明原本是瘟神,在東晉的《搜神記》裡是一名天將,負責到人間索命,在六朝的《真誥》是司五方氣的神祗,到元明之後已是瘟神兼財神,《封神演義》裡,趙公明是迎祥納福,追捕逃亡。《搜神廣記》裡,趙公明是在人們買賣求財時,能使人們各得所需。至於關公成為財神,應該是人們祀奉關公既久,又經歷佛道教的競相收編為屬下神祗,再加上清代推廣追封,使關公信仰大為普及,自然成為人們普遍祈求的對象,因此成為財神(關公信仰可參考關聖帝君詞條)。比干成為財神,據說是因為他無心,不會有所偏私,買賣才會公道。范蠡本是越王句踐的大臣,因為善於觀人,知道越王復國成功後將不會善待大臣,所以越王復國後他就離開越王,到民間創業。因為他懂得了解商情,觀察趨勢,不論從事那種買賣都能很快的累積財富,所以被奉為財神。
至於偏財神,經常與神祗的道德功績較無關聯,而是因為有些人自身的靈驗經驗,造成一時流行的風尚。這類神祗流行的時間短則一兩個月,常則數年乃至數十年乃至百千年,例如宋代的五通神。台灣有好幾處知名的土地公,也以財神聞名,例如南投紫雲巖,台北中和的烘爐地;或是各地都能見到的五路財神。至於台北知名的四面佛,還有到處都能見到商家擺設的彌勒佛也是財神,他們則難以歸類。四面佛源於泰國,近年來才傳入台灣。彌勒佛因為大肚能容,廣結善緣的形象,普及全台灣。上述不同的財神之間並沒高低位階,或是何種分工,純粹依照信仰者基於個人的靈驗程度,或是透過人際網路的關係與財神產生聯結。財神相關的實踐方式除了上香、供以食物、點燈外,也有所謂的向神明換發財金、借發財金等等,還有其它的以特定的供品、紙錢,儀式等,俗稱補財庫的種種方式。

關鍵詞:財神爺、正財神、偏財神、趙公明

參考書目
呂威。1996。《財神信仰》。台北:漢揚。

文章標籤

紫元悟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