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內政部宗教司)

佛教菩薩之一,歷經近千年的轉變,成為佛教和民間信仰的神祗,也是臺灣民間最受崇拜的神祇之一。又稱觀世音、觀自在、南海古佛、觀音大士、圓通教主、觀音佛祖。臺灣一般信眾大都稱觀音媽、佛祖媽,或簡稱佛祖。
觀音信仰源出於佛教,最初原是男性人物,隨著《普門品》流傳祂尋聲救苦、慈悲應化的願力,觀音深入民心,逐漸轉變成女神,其信仰的普及與妙善公主的傳說亦有所關連,觀音經由轉世化身的信仰,以多種女性的身份參與人類世界。臺灣寺廟中觀音的形象,主要有送子觀音、魚籃觀音、水月觀音、千手千眼觀音等等多樣化的造型。在臺灣民俗中,焦面大士鬼王也是觀世音的化身,媽祖則是觀音的一滴血所化,在在顯示觀世音深受民間愛戴,因而衍生許多傳說附會的情形。臺灣觀音信仰中石觀音與水流觀音的信仰,亦不乏其例,亦顯示其與民俗的密切相關。
除了成為民間宗教的重要神祗,觀世音信仰在臺灣也經常轉化為民間佛教的形態,有許多觀音廟均被稱為「巖仔」,街市中的觀音廟稱為「觀音亭」,其他如主祀觀世音的齋堂,也屬於這種類型。民家的神明廳上往往也懸掛有「家堂五神」的畫像,這類畫像上繪有觀世音菩薩、天上聖母、關聖帝君、福德正神、司命灶君等,觀世音一律被安置於最上層以示尊崇,因此而稱為「觀音媽聯」或「觀音彩仔」,此即所謂「家家觀世音」的由來。觀世音左右通常又奉祀善才童子與龍女公主,或者同祀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民間以農曆2月19日為觀世音誕生日,6月19日為觀世音得道日,9月19日為觀世音出家日。
臺灣重要的觀音廟有艋舺龍山寺、林口竹林山觀音寺、大溪蓮座山觀音寺、龜山壽山巖觀音寺、清水紫雲巖、鹿港龍山寺、白河火山碧雲寺、阿蓮超峰寺等。

關鍵詞:民間佛教,觀音媽,巖仔,齋堂,觀音彩仔

參考書目
林美容、蘇全正。2003。〈臺灣的民間佛教傳統與「巖仔」的觀音信仰之社會實踐〉。《新世紀宗教研究》,2(3):2-34。
林美容。2007。〈臺灣觀音信仰的主要型態〉。收於《民間佛教研究》。「人間佛教叢書」2。譚偉倫主編。北京:中華書局。
陳清香。1973。〈觀音菩薩形像研究〉。《華岡佛學文報》,3:57-78。
Sangren, P. Steven. 1983. “ Female Gender in Chinese Religious Symbols: Kuan Yin, Ma Tsu, and the Eternal Mother” Signs: Journal of Women in culture and society, 9(1): 4-25.

建議書目
于君方。2009。《觀音:菩薩中國化的演變》。臺北:法鼓。
顏素慧。2001。《觀音小百科:第一本親近觀音的書》。臺北:橡樹林。

文章標籤

紫元悟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