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內政部宗教司)

地藏王菩薩又作地藏菩薩,本是佛教裡的人物,梵語稱「乞文底蘗婆」(Ksitigarbha),此詞在梵文的意思裡,Ksiti本是「堪」或「住」,引伸為地,garbha有含藏的意思,兩字相合為「地藏」,也就是含藏於地裡,或是地中的寶藏,或是胎、子宮等意思。在日本,因為地藏的胎、子宮之意,地藏成為婦女、孩童的保護神,護佑婦女生產平安,孩童成長順利等。在中國,地藏本是王子,後出家修道,發願解救沉淪地獄的眾生,成為菩薩,地藏在中國和文殊、普賢、觀音合稱四大菩薩,也是印度佛教中國化的代表人物之一,地藏菩薩在中國的聖地是安徽的九華山道場,臺灣則以新北市之地藏庵知名。與地藏菩薩相關的佛教經典有《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占察善惡業報經》(占察經)、《佛說地藏菩薩陀羅尼經》等。因為地藏王菩薩的心願是拯救地眾受苦的人,又稱「幽冥教主」或「酆都大帝」,視為地獄的主宰。

根據《地藏菩薩本願經》的記載,地藏菩薩前世是位名叫光目的女子,因為她的母親生前不相信因果,做了許多惡事,光目的母親過世後,她非常擔心母親將會墮入地獄受苦,即請求一位佛教聖者為她以神通力觀察母親的去處。結果不出所料,光目的母親墮入地獄受苦,於是光目接受聖者的建議,在家陳設佛像虔誠禮拜,將母親從地獄中救度出來,轉生善處。後來光目更立下心願,要將一切眾生從地獄中救出。最後光目轉世成為地藏菩薩,其心願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將傳統的孝道和地藏信仰結合是《本願經》內容的發展主軸。

此外,地藏信仰初傳中國與《占察經》的流佈有密切關係。儘管地藏菩薩可能源於印度,但是在印度乃至中亞皆未發展成重要的信仰對象。按照經典的發展推估,地藏信仰至少在六世紀中葉前已經傳入中國。受《占察經》結合民間占卜和佛教修行方法的影響,地藏信仰開始在中國普及,《占察經》的修行方法是先以十個木輪占卜自身因果業報,然後根據占卜的結果決定其宗教實踐,包括懺悔、受戒等等。《占察經》結合占相和宗教實踐的方式在中國大受歡迎,也使得地藏菩薩信仰在中國大為流行。到了明朝,經智旭的提倡和譯注,《占察經》曾再蔚為風潮。

九華山地藏道場是中國四大道場最晚形成者。九華山位於安徽,唐朝開元年間有位新羅僧人名金地藏來到九華山苦行,因為他的苦行據說有神奇的泉山湧出,長出神奇的穀物、五釵松等等,種種奇蹟感召許多人上山追隨他,九華山道場於是成型。其後九華山乃成為中國佛教四大道場之一,名地藏道場,僧人金地藏與地藏信仰緊密結合的傳說亦廣為流傳,金地藏乃成為地藏菩薩的轉世。

地藏菩薩流通民間的造像大致有兩種,兩者的差別在頭部的帽飾,一種是出家像,不戴帽而顯現其剃髮的樣貌;另一種是在家像,戴有菩薩的法帽,共同特徵為右手執杖,左手持光明珠,有時座下會有一隻名叫「善聽」的白狗,善聽經常也畫作地藏菩薩的座騎。

以上地藏信仰的面向係從佛教本位加以理解,實則地藏菩薩亦與道教和民間宗教交融形成不同的流行,此為臺灣地藏信仰的重要層面,地藏菩薩由於發願度盡地獄眾生,因此與之有關的民間諸神為閻王、東嶽大帝、城隍等陰司諸神,一說地藏菩薩即是閰王,在儀式體系中,地藏菩薩和祭厲活動有密切關係,職能為平撫凶死亡靈,因此經常與祭無名、早年械鬥亡靈的大眾爺結合。是以有關喪事、超度等活動,經常也供奉地藏菩薩,在墓園或靈骨塔處也陳設有其塑像或畫像以安靈,超度死者。地藏王菩薩誕辰為農曆 7 月 30 日。

佛教寺院裡普遍供有地藏王菩薩外,有佛教寺院則以地藏菩薩為主祀,或強調地藏法會、超度等儀式活動,如花蓮祥德寺。又民間亦有以地藏菩薩為主祀者,包括新莊地藏庵、艋舺地藏庵、嘉義北嶽殿地藏庵等等。新莊地藏庵以舉行改運或祭解儀式知名,並於農曆5月初一大眾爺生日時舉行繞境,是民間宗教與佛教結合的廟宇典型之一。

關鍵詞:
地藏菩薩、地獄、地藏菩薩本願經、九華山、地藏庵

參考資料 

1.林富士。1995 。《孤魂與鬼雄的世界:北臺灣的厲鬼信仰》。臺北:臺北縣立文化出版。
2.康豹。1998。〈新莊地藏庵的大眾爺崇拜〉。《人文學報》,16:123-159。
3.莊明興。1999。《中國中古的地藏信仰》。台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4.辜神徹。2005。〈臺灣北部大眾爺信仰新議:以新莊大眾廟為主之研究〉。《臺灣史料研究》,26:2-31。
5.陳錦霞。2008。〈地藏菩薩感應故事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文章標籤

紫元悟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