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內政部宗教司)
虎爺是民間宗教裡各種動物神的一類,以老虎為神祇。虎爺多以配祀神的身份供奉於廟中,是許多民間神祇的座騎。諸如土地公、保生大帝、西秦王爺、財神趙公明、道教祖師張天師等等,皆由老虎充當腳力。只有很少數的廟宇以為主祀神,且多出現在中南部地區,如嘉義、台中等地區,其中有許多為新興者。由於虎爺為配祀神,多陳設於廟宇中的神案下,扮演驅邪和守護信仰者財物的角色。儘管虎爺地位不高,普及程度不下於任何神祗,廟不論大小,主祀神祇不論流行與否,虎爺隨各種主神遍及各地廟宇之中,其中又以福德正神為最。由於虎爺是許多神祇的配祀神,這些「廣義」的虎爺,會隨著崇祀的地區、主祀神、或自己作為主祀神、相關傳說等等不同情況,各有不同稱呼,諸如「天虎將軍」、飛虎將軍」、「山軍尊神」、「地虎將軍」、「金虎將軍」、「下壇元帥」、「下壇將軍」、「黑虎將軍」、「虎狀元」等,顯然這些稱呼與虎爺一般,都是老虎作為神祇的擬人化稱呼。
虎爺的信仰和老虎產生的相關文化有密切關係。由於台灣並非老虎的原生地,虎爺的形象、概念等等殆無疑問源於中國大陸。臺灣各地遍傳的老虎相關文化、習俗等,多由漢人傳入台灣。中國大陸與老虎相關的文化、禁忌、傳說,歷史久遠而概念複雜,例如西元前六千年的良渚文化遺址裡,人類即以蚌殼排列作龍虎形葬於死者旁;漢人重要的女神西王母在《山海經》裡的造型有虎尾;流傳甚廣的四獸之一即有代表西方的白虎;還有人人皆知十二生肖中的老虎,也形成有相關的禮俗禁忌,例如婚喪儀節裡有時對生肖屬虎者有相關的限制。老虎時而代表驅邪、祥瑞,時而又被禁忌所隔絕,說明虎在人們心中有著複雜的情緒。
雖然虎文化裡呈現出複雜的情緒,老虎當作神祇腳力的相關傳說則呈現相當的一致性,皆是被相關主神降服,或是這些主神有恩於老虎而成為座騎。例如最普遍的虎爺傳說即是老虎代表山林,土地公因為是山神,所以收伏老虎成為座騎。明朝《七修類稿‧事物類》裡載有老虎傷人之前,必須先得到土地公的允許方可為之,也反映類似的觀點。保生大帝的座騎「黑虎將軍」,原是吃人的老虎,因為吃人後,髮釵卡在咽喉,得保生大帝的救護而保住生命,從此成為保生大帝的座騎,成為人類的守護神。城隍爺的虎爺亦是因為城隍如同神祇的地方官,為保護地方安全,除去地方上害人的老虎是職責所在,在福建地方即有城隍除虎的傳說,此外,城隍的虎爺亦有追捕惡鬼的職能。至於張天師、武財神等以虎為交通工具等,除了老虎本身的驅邪意涵外,也有迅速、展現主神神威之意。
台灣早期虎爺神象的造型多以虎的原型為主,直到近年來才出現虎頭人身或是人身虎帽的造型。虎爺多以木雕或石雕為主,亦有少數銅雕、陶塑者。大部分的虎爺造型多有擬人化的揚起嘴角的微笑造型,加上類似貓的形態以脫去虎的凶惡,是以虎爺多呈現戇厚樸拙的樣子,頗有親和力。
虎爺在中臺灣發展中有信徒組織,是在嘉義北港的朝天宮。朝天宮虎爺稱黑虎將軍,成立有虎爺公會,會員有數百人,並設有高雄分會及台北分會,以農曆六月六日為虎爺聖誕日。每年媽祖聖誔時,虎爺的神轎也跟隨遊行,是其中「喫炮」最重者。
虎爺主要多配祀於土地公廟中,於保生大帝的廟中作黑虎將軍,是主要配祀有虎爺的廟宇,至於少數以虎爺著稱的廟宇有彰化彰邑明聖廟、民雄虎爺會會館、石碇伏虎宮等等,亦頗有新興者,如台中義虎堂虎爺將軍廟即建於2006年,是新興的廟宇。如同各種民間神祇,人們亦向虎爺求禱平安,財富等。有些地方是以紅蛋供奉虎爺,之後將紅蛋在自己的額頭處打破,將紅蛋去殼後吃食,以祛惡轉運。
關鍵詞:虎爺、土地公、保生大帝、黑虎將軍
參考資料
1.高佩英。2006。《台灣的虎爺信仰》。台北:遠足文化。
2.陳繡綿。2010。《台北市虎爺信仰之研究》。台北:稻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