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內政部宗教司)

臺灣最普遍信仰的神衹之一,也是臺灣的第一女神。媽祖本名林默,因是女性,所以稱為默娘。林默是福建莆田湄洲嶼人,父林愿,母王氏,應是漁村之女,傳說生前就有法術,因此也有媽祖是巫女的說法;在生前便有海上救難的靈驗事蹟,死後為鄉民崇祀以求慈祐。自1123年(宋宣和5年)以來,歷朝敕封不下30次,最後一次封號是1857年(咸豐7年)所封,計六十四字,封號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祐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道流衍慶靖洋錫祉恩周德溥衛漕保泰振武綏疆天后之神」。

媽祖香火傳到臺灣地區,應肇始於明萬曆年間創建的澎湖天后宮,其後台南鹽水護庇宮(1623)、嘉義布袋太聖宮(1644)、鹿港天后宮(1647)、新竹天后宮(1661)等陸續創建於明末。清初創建的廟宇有原寧靖王府邸改祀天后的臺南大天后宮(1683)、東石港港口宮(1684)、朴子配天宮(1684)、麥寮拱範宮(1685)、新莊慈祐宮(1686)、旗津天后宮(1691)、笨港天后宮(1694)等陸續創建,現今蔚為區域性媽祖信仰中心者有北投關渡宮、彰化南瑤宮、大甲鎮瀾宮、苗栗拱天宮等。

媽祖像的造型多頭戴后冠,坐姿。千里眼、順風耳是祂的隨侍。鹿港天后宮媽祖像裡的二媽,是目前僅存的湄洲開基媽祖像,因為經年累月的煙薰,黑部成為黑色,又稱黑面媽。

媽祖的神號是天上聖母,或稱天后、天妃、聖母,信徒常暱稱為媽祖婆。林姓信徒有時直呼為「祖姑婆」、「姑婆祖」。媽祖的分身有時是三尊,稱為大媽、二媽、三媽,有時一分為六,在台灣也有八媽的分法,不過仍以三媽和六媽的系統居多。媽祖廟稱為天后宮者,昔日多為官建之官廟;清朝瓦解後,今已成民廟,但仍不改其稱,民廟性質的媽祖廟仍居大多數,也有許多有神無廟的媽祖祭祀組織,如雲林地區的六房媽、新社地區的九庄媽、東保十八庄媽祖、林姓廿四庄私媽祖會等存在於民間。

媽祖最初本是海神,以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居民為主要信仰族群向其它地區擴散。移民渡海臺灣之初,亦需要媽祖保佑海上航行安全,但渡海後隨著農業生活的開展與向山區拓墾,媽祖也因應人們生活的需要而有掃溪路(水災時水順著插香路徑引至村外)、趕稻蟲的靈驗事蹟。所以媽祖除早期的痾港口媽外,也出現內山媽,顯示媽祖已由海神信仰轉為農業神和水利神的性格。在文化意義上,傳統漢人社會是父系社會,女神媽祖之信仰彰顯出女性在父系社會中所扮演的連結作用。

關鍵詞: 女神,海神,靈驗,進香,信仰圈
female deity,sea god,magical power,pilgrim tour,regional cult

石萬壽。2000。《臺灣的媽祖信仰》。臺北:臺原出版社。
林美容。2006。《媽祖信仰與台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
張珣。2003。《文化媽祖:臺灣媽祖信仰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徐曉望。 2007。《媽祖信仰史研究》。福州:海風出版社。

文章標籤

紫元悟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